正在阅读:舥艚追“鲜”者!龙港老方,和他的那片海

舥艚追“鲜”者!龙港老方,和他的那片海

温州网 2025-07-29 15:45:00

  温州网讯(记者 王嘉叶 金道汉)蛟龙出港,港在舥艚!七月下旬的舥艚渔港,大大小小的各式渔船阵列在港口两岸,绵延几百米,如列阵待发的士兵。台风将至,海风的咸腥中多了些阴晴不定,老渔民方思通赶在暴风雨来临前,争分夺秒检查“浙龙港渔00555”的设备和渔具,期待着开渔的到来。

  “我们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七七八八,就等着通过检查,8月开渔咯。”老方的手黝黑、粗糙,是一双非常典型的渔民的手,厚厚的老茧拂过被打理得清清爽爽的渔船,舱体上“好运常伴”四个字还很鲜艳。

  这是老方的第四艘船,船龄六年,属于流刺网渔船,可以捕到带鱼、鲳鱼、黄花鱼等体型偏大的经济鱼类,配有容量可观的冰舱、活鱼舱和完备的定位、安全系统。“跟四十年前相比,鸟枪换炮咯。”

  老方自父辈起便生活在舥艚老陡门,这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渔业古镇。他的第一艘船,是连攒带凑,掏空几百块家当买的一艘十余米长、宽不过五米的小木船,那时候的“老方”还是十几岁的青年“小方”。

  “船就这么点大,也没什么安全措施和保鲜设备,叫上五个人,加满柴油机就能出航,也开不了太远,顶多来回8小时的航程。”老方站在如今的舥艚渔港步道上比划道,“那时候哪有这样的渔港,几个破石墩加几块旧木板,就是一个码头。”

  “小方”和他的小木船就在这样的码头上,辛苦劳作了十余年,他娶妻生子“升级”当上爸爸,也有了一些积蓄,小木船的安全性和承载量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1994年,拿着政府补贴的五万块钱,“小方”将他的木船“升级”成了铁皮船。

  这艘船不仅长度翻了一倍不止,金属船体也不易腐蚀、抗风能力强,特别是柴油机的动力“给力”,航海里程远,天气好的时候,他可以一次出航三四天,“出海条件比之前好多了”。

  那时候的龙港镇,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农民城”,乘着时代的东风,一切都欣欣向荣。他的船只要一回到港口,马上就有收鱼获的人举着钞票围上来,只等着抢第一手的新鲜渔获。

  风里来,雨里去,方思通用一网一网的鱼养着这个小家,在一趟趟的起帆与归航里,“小方”被海风吹成了“老方”。“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这一切的辛苦便值当了。我的第三艘船是千禧年换的,有35米长,航程和动力跟第二艘比,又是‘长进’了不少,捕鱼的种类更多了。”

  当老方再次迎来人生“升级”——当爷爷的时候,他的渔船也更新换代到了“第四代”,龙港镇更是迎来了“撤镇设市”的巨变。

方思通和浙龙港渔00555。孙坤/摄

  老方指着船身上“浙龙港渔00555”的字样笑着,像在看自己的孩子,“‘老四’是2018年到我身边的,那时候还叫‘浙苍渔’。2019年龙港‘撤镇设市’后,我第一批递交渔船更名手续。政府还给我们配齐了各种系统、仪表,船舱环境也做了改造提升,不用渔民自己出钱。”在老方看来,现在出海的时候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更为重要的是,渔船在海上作业时安全了许多,在发达的通讯系统的帮助下,渔获捕捞销售也比从前高效。

  “这里是我们的合作社,台风信息、行情价格……工作人员收到消息就会尽快通知到我们,还有渔船的文件申报、审核检查工作,他们也会帮我们办理——我们渔民嘛,一辈子海上漂,笔头上也不灵光。”老方自嘲着,他口中的惠利渔业合作社就坐落在舥艚渔港边,隔着港湾看向对岸,便是曾经的老陡门码头。

舥艚渔港小村。池长峰/摄

  如今,“码头”旧址已是另一方天地。老方望着不远处落成开放刚满一年的渔文化广场,那里曾是渔民往来两岸最繁忙的通道,现在则是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海滨休闲度假地。用地280亩、总投资8.79亿元的舥艚渔港小村动工后,承载了几十年“龙港渔村”记忆的老陡门社区和永安社区将在3年里“脱胎换骨”,被打造集浮潜运动体验、文化艺术、自然教育、节庆活动、海鲜餐饮、主题民宿等功能于一体的渔港特色旅游新地标。

  “这五年,变化太大,越变越好了!”方思通兴奋地说道,舥艚渔港以前经常堵,堵车、堵船,要是遇上退潮,半天就荒废了。现在有了4个标准渔业码头,长长的护岸、宽敞的港区道路,渔船进出港更加通畅、货车运输鱼货更加方便,市民可以第一时间吃上更鲜美的海味。

东海追鲜,百舸争流。陈荣闯/

  越变越好,就像大海的旭日一样蒸蒸日上,如龙港,如舥艚,亦如老方的小家。夕阳下的舥艚渔港,“浙龙港渔00555”整装待发,期待着不久后的开渔。年近花甲的老方,聊起几年后的退休生活:“卖了船,回家休息带孙子去。”老方知道,他的航程,总会迎来归港。但正如这油灯换了霓虹、木舟换了钢船的港口,龙港的渔火,生生不息,永远不会熄灭。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数字政务频道 编辑:王嘉叶责任编辑:黄国强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