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龙港 | 城市体验官王正:从龙港走向世界,用“耳穴”技艺为中医正名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 来源:温州网 作者:王嘉叶 金道汉

  ■浙江省名中医、“王正耳穴诊治法”传承人 王正

  今年年初,作为龙港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王正耳穴传承专科门诊在温州市中医院正式开诊,耳穴诊疗团队入驻日常门诊,每周四我也会到“名医馆”坐诊,用这项技艺为患者祛除病痛,让中医“耳穴诊疗”绽放新的光彩。

  如今的龙港,是全国第一个镇改市,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即将拥有温州市体量最大的县级人民医院。但我时常回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与中医耳穴诊疗的“初接触”,那是医疗资源有限、城乡交通不便的上世纪八十时代。

  这场奇遇拯救了一条小生命,开启了我的“耳穴诊疗”人生,也让龙港在世界耳穴诊疗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1982年4月13日,当时的我已从医近二十载,遇到了一位身患胰腺炎的11岁男孩。住院6天,用尽各种治疗办法,依然无法为孩子缓解病情。那时各县往温州市区的交通还不顺畅,陆路水路交杂。诊断难,要送病童求医更难。两难之际,一本我外出时偶得的《耳针疗法》小册送来了破局之法。按照书中的方法,我成功让孩子转危为安。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耳穴疗法的魅力与价值。

  自此以后,我投身于耳穴疗法的研究与应用,致力于发掘这朵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奇葩”。耳穴历史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却因种种因缘际会,被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医生归宗于法国,这令国人不忿,我更深感责任重大。

  既是为了给传统中医正名,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从这一效果好、含金量高、博大精深的治疗方法中获益,我在工作之余开始钻研耳穴诊疗,并将其应用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随着多年的努力与钻研,耳穴诊疗逐渐得到了认可与推广。1995年,浙江省针灸学会耳穴专业委员会的牌子在龙港医院挂牌,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肯定。

  期间,耳穴诊疗理论体系在龙港生根发芽。在当时省市县镇各级政府以及龙港医院的支持下,自1985年12月起,我便将所研所学编为《耳穴新疗》,与一众中医同仁共同交流。1989年,又受专家建议改为《耳穴医学信息报》编辑印制,赠于全国各地和美、英、日、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3500多位同道。直至1996年停刊,这份从龙港出发的珍贵资料,将中医耳穴研究带向全国、世界各地。

  伴随着龙港的城镇化进程,如今的龙港居民出行便利,求医也不再受制于路。尤其是撤镇设市后,随着龙港市人民医院新院区、龙港市中医院新院区等一大批医院即将建成投用,有效提升龙港市的医疗条件和卫生服务水平,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普惠、优质的医疗服务。

  健康龙港的道路上,中医药不能缺席,亦不会缺席!耳穴诊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更是凝聚着我毕其一生潜心探索的结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王正耳穴诊治法”传承下去,继往开来,希望它能够在龙港发光发热。如今的我年过八旬,半生深耕耳穴诊疗,已培养了弟子九批共93人,培训基层医务工作者超千人,“王正耳穴诊治法”在25个省、市点燃传承之火。伴随着文成工作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王正耳穴传承工作站挂牌,我们正式运行坐诊的工作站数量已扩充至6个,并有多个工作站正在筹备中。

  一双手、十指间,承载的不仅是祖先留下的技艺,也托举着守护国人健康的责任。很多人称呼我为“当代中国耳穴泰斗”“耳穴纠正胎位之父”,说我是中国耳穴界的“国宝”,我却更希望能成为中国耳穴疗法惠及每一位中国百姓、影响力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路石”。

  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任重道远,就是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几十年如一日,除了每位中医药传承人、从业者,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我衷心希望龙港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投入到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与推广中,让传统中医疗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福音。

  记者 王嘉叶 金道汉 摄像 钱贤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