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7日,《浙南日报》以《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为题,对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进行讨论,旨在帮助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1980年8月,时任《浙南日报》副总编辑的丁春霖和记者孙金辉到城西公社采访。时万全区和全县大部分地区一样,出现分田到户或包干到户,一些领导认识不足,要求“纠偏”,基层干部无所适从,压力很大。时任城西公社党委副书记陈敬练主持工作(县委副书记廖锡龙兼任城西公社党委书记),谈到现在工作难做,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基层干部思想苦恼。现在许多地方都自发分小队、包产到组到户,不少农民甚至离土离乡,做起生意。是约束打压、还是默许扶持?中央没有明确具体的政策说明。基于尚历历在目的政治经验,他们深感为难。记者认为,陈敬练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于是当即请陈敬练就他苦恼的问题写一封信。
1980年9月27日,陈敬练这封信在《浙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从1980年10月2日开始,报纸专门开辟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引起的讨论专栏,先后持续三个多月。到1981年2月13日,编辑部发表总结性文章才告一段落。报纸发表以后,引起了全地区城乡的强烈反响。讨论中,许多来稿提出:看形势的标准,不能以阶级斗争的老眼光,要看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农村形势是好还是坏,是活还是乱,是前进还是倒退?应看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积极性如何,对于大好形势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看成是变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期间,《浙江日报》于1980年11月13日发表报道,予以肯定,称这是“一场有意义的讨论”,同时,还转载了《浙南日报》讨论的《不能把“苦恼”归咎于放宽经济政策》和《“穷”是最大的烦恼》两篇文章。温州党校还把这一场讨论作为基础干部轮训班的一个内容,组织大家结合理论学习,提高认识,解除“苦恼”,奋发工作。
时值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0)75号文件。75号文件指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然后根据情况的发展和群众的要求,因势利导,运用各种过渡形式进一步组织起来。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普通读者来信来稿,畅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场大讨论持续3个多月,共发表34期、147篇文章。1980年中央75号文件带来了农村改革的春风,然而受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禁锢,文件刚一下达,就引起了一场思想大震荡。争论最激烈的是文件中提到的包产到户。在一些人眼里,“包产到户”就是洪水猛兽。报纸一讨论,马上就引出了一批鲜明地倡导包产到户的文章。主持“苦恼讨论”的编辑,经过认真学习,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包产到户是一种责任制。尽管当时肯定包产到户的文章不少,可是那么直截了当地从责任制的高度上肯定,这在新闻界还是比较少的。通过对农村“包产到户”现象进行讨论,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进一步领会党的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消除顾虑,做好工作。
《浙南日报》发起的以《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为题的文章大讨论,促进了平阳、温州、以至全省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至1981年底,平阳全县已有96.56%生产队建立起责任制,其中实行大包干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占85.26%。据12月4日统计,全县14727个生产队,已包干到户的3789队,占25.73%;承包土地161413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35%。分田单干(实际为包产到户)的3009队,占20.43%;土地140404亩,占15.96%。两项合计,分别占总队数的46.16%,耕地总面积的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