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红色百年 | 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青街畲族乡(1984年)
2021-07-11 13:33:00

  1984年5月8日,根据浙政发(1984)125号文件设立青街畲族乡,隶属山门区。2020年,青街全乡人口共1059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56人,城镇化率24.9%。

  青街地处鳌江上游,属平阳县西南部山区。东邻水头镇闹村乡,西北与顺溪镇相连,东南临苍南县玉苍山景区、莒溪镇,东北接南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海拔101米,在东经120°9'21.32"、北纬27°41'06.43"。海拔高度101米。青街畲族乡地处四周群山环抱,三水流行其间。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植被丰富,毛竹、森林茂密,是国家级生态乡。唐天宝年间(724—756),已有周姓在此定居。唐代时,称睦源。明代行政区域为平阳县五十一都,属宰清乡。清时称崇政乡。1925年称睦源乡,隶属水头区。1941年称青街乡。1950年分置青街,睦源二乡,属睦源区。1984年建立民族乡,名青街畲族乡,属山门区。1985年划归顺溪区。1992年5月,根据省民政厅浙民基字(1992)425号文件批复,顺溪区撤销,把原睦源乡的六个行政村并入,仍名为青街畲族乡,直属县管至今。

  青街是畲乡,属南雁荡山风景区,竹林似海,自然景观与古迹较多。现有工矿区遗迹1处,风景名胜16处,人文遗迹7处。展现了“畲·竹·古”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人文遗迹有青石街、周宅基、石碇步、抱珠桥、章山雷氏旗杆等。主要风景名胜有竹林笋市、龙潭、青山瀑、白石、雨伞石、双合殿、青街大桥、街头大份李氏大屋、岭脚潭池氏大屋、池宾熔宅(水尾内池氏古屋)、李氏二份大屋、李世绍宅(下过溪李氏宅院)、青街石碇步、睦源桥、东坑漂流、畲乡民俗馆(古屋)等。

  青街全乡有23个汉族姓氏,3个畲族姓氏。唐代时,汉族周氏等已入徙青街,多数姓氏在明末清初入迁青街。畲族各姓氏于明末清初从福建省罗源等地迁入青街,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九岱、王神洞、南朱山等三个民族村。

  青街畲族都称祖籍在广东凤凰山(今广东潮州市)。唐乾元元年(758),有畲族先民从广东凤凰山迁出,进入福建省罗源,定居于起步、乌坑等地。有关族谱、史料等记载,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有盘、蓝、雷、钟四姓计三百六十余口自漳州的漳浦县赤岭乘船北上,中途盘姓一船被风刮漂不知去向,其余在连江马鼻道上岸,后徙居罗源大坝头(今起步镇黄家湾畲族村坝头自然村)。

  青街的汉族历史上共有27个姓氏,其中欧阳氏,苍南腾垟人,在青街行医,后返回腾垟;刘氏始迁祖曾住青街月山下,后迁居何地不详;蔡氏曾居住睦源柿树垟,清咸丰时因山崩毁坏屋院,迁居福建。最早迁居青街的是周氏,在唐安禄山叛乱时,从江西乐平戈阳迁平阳青街(睦源)定居。明初迁居外地,今李氏和池氏人口最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街畲族同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坚持反白色恐怖的斗争和开展争取人民解放的斗争。1949年解放以后,他们热爱新中国,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有四位参加“国庆观礼”和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19人参加省、市、县级的党代会和人代会,7人被聘为市、县政协委员。解放战争时期,青街畲族乡畲族群众在中共平阳县委领导下开展争取人民解放的斗争,如王神洞村就有蓝天两、蓝德浮、蓝德梅、蓝德金等4位畲族儿女为革命受伤。1948年9月,王神洞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会。1948年冬,全部青壮年参加民兵。1949年春,做好迎接解放军南下工作,并配合浙南游击纵队于5月解放平阳全境。青街畲族人民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政府的确认。1993年,九岱村、南朱山村、新三村被省老区办命名为“革命老区村”。

  青街畲族乡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浓郁,地方特色浓厚,有古建筑,近现代史迹等不可移动文物7处,有畲族婚俗,民歌、服饰、彩带、畲族美食、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乡村文化事业趋于繁荣。2001年4月,畲乡民俗馆落成,省委副书记梁平波亲题“畲乡民俗馆”被誉为“中国农村第一个畲乡民俗馆”。2013年4月,温州市第四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在青街畲乡举办,《中国民族杂志》发表“民族风·山哈情·中国梦·畲乡美”一文予以褒扬。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木活字印刷术、畲族服饰、畲族民歌、平阳漆器传承基地、闽南语长诗、畲乡乌米饭制作技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