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山麓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馆西侧,有一幢二层小楼,在小楼入口处,悬挂着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亲手书写的“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匾额。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浙江抗战培养干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任校长。1938年1月5日至7日,抗日干校以“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的名义,在《浙瓯日报》等报纸刊登招生启事,公开招生。浙南各地及上海、无锡等地进步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培训。
抗日干校学习抗大校风,实行军事化管理,教员和学员都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学校开设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哲学、政治经济学等4门课程。粟裕担任抗校长期间,主讲了26课“游击战术”,专门编写了一本教材:《游击战术讲授提纲》。这是粟裕军事生涯第一本军事理论专著,奠定了他关于游击战争军事思想的基本框架,对粟裕独特的歼灭战思想,大兵团作战以及现代战争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月15日,抗日干校提前结业,同时学校停办。18日,部分学员与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将士北上抗日;留守学员被分配到了浙江各地,担负起浙江抗日救亡的伟大使命。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年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抗大式干部学校。它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46年后,粟裕大将在京病逝。遵其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敬撒在了抗日干校旧址的桂花林中,这片桂花林正是当年他和刘英同志一同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