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对话90后:年轻人要多到老百姓家里走一走,交朋友
温州网2021-05-10 09:43:00

  母亲节前夕,平阳县万全镇90后妇联主席任怡把一封信寄到《温州日报》,并打来一通电话。带着年轻人的活泼气息,她说:“我是周玉香奶奶的‘粉丝’,请把这封信带给我的偶像吧!”

  今年102岁的老党员周玉香曾先后担任过平阳、文成、瑞安、泰顺等地妇联干部,还与参加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1992年出生的任怡,是一名年轻的基层妇女工作者。她早就听说周玉香的事迹,十分敬佩,每当自己工作中遇到瓶颈和困惑时总会想,“不知道周玉香奶奶是怎么把工作干得那么好,要是能向她取经就好了”。

  前不久,任怡看到温州日报刊登《“90后”对话90后》系列报道,提笔写下一封信,她说:“母亲节快到了,在这属于女性的节日前夕寄出一封具有仪式感的信,希望能实现我向周奶奶取经的心愿。”

  追问“偶像”

  作为当地乡镇一名年轻的妇联主席,任怡曾踌躇满志,觉得自己一定能当好“幸福行动者”,为妇女群众谋幸福。然而,从事妇女工作2年时间,她渐渐有了些烦恼。比如,妇联组织了志愿活动,妇女们却兴趣不大,参与不积极;妇女们常有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却不愿向妇女干部倾诉;妇女干部主动上门提供帮助,却也总是“问不出真话”……

  90后妇女干部任怡

  三年前,任怡“升级”为母亲,事业的困惑加上家庭的牵扯,让她更加迫切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干妇女工作的基层党员,自身该如何平衡好事业和家庭?想要干好这项工作,该如何真正走进妇女群众?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了周玉香,对这位前辈心生崇敬。在日前那通来电中,她向记者说起这位“偶像”:

  周玉香出生于平阳县腾蛟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8岁时,就跟随当时的爱人苏松参与地下党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第二年春天“火线”入党,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平阳解放。周玉香先后担任平阳县灵溪区妇联干事、妇联主任;平阳藻溪区副区长;文成县妇联副主任、主任;瑞安县妇联主任;泰顺县妇联主任等。1981年离休。

  特别令任怡崇拜的是,1957年,周玉香参加了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

  周玉香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时,在北京的留影。

  在任怡眼里,周玉香奶奶便是行业楷模。她写信追问前辈:“为什么不论条件如何艰苦,您都能保持着为妇女群众谋幸福的‘初心’?您又是如何成为妇女群众的‘知心人’的?我也很想向您学习,作为一名妇女工作者,我们自身又该如何发挥好‘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对话“传奇”

  近日,记者与任怡赶到苍南县灵溪镇周玉香小儿子林碧的家中,见到了这位102岁高龄的老人。

  周玉香白发苍苍,行动已不太方便,在儿子、儿媳的搀扶下坐到家门口的靠椅上,侧过头倾听任怡的提问,不时沉思片刻,卖力回忆。在当地干部的协助下,这位老党员、老一辈妇女工作者慢慢讲述着她的传奇人生。 

  周玉香和家人的合影。

  周玉香曾经的爱人苏松,是一名地下党员,他们位于平阳腾蛟的家便成为地下党往来的驻点。耳濡目染中,周玉香受到组织感召,自己也投身到革命当中。从1938年起,她开始组织农村妇女做鞋袜、衣物、枕套等物品支援革命战争,并成为当地地下党妇女小组组长。

  为了干革命,苏松一度离家。国民党反动派为寻找苏松下落,便以周玉香为突破口。1942年5月、1943年8月,周玉香两次被捕入狱,连4岁的儿子苏志真也被带走。紧急情况下,周玉香绞尽脑汁与敌人周旋,顶着压力“来了个‘一问三不知’”,丝毫没有泄露秘密。

  她还记得1948年冬天,她把10岁的儿子苏志真也带到身边,跟着游击队在枪林弹雨中奔走,与几位女同志贴宣传标语、纺纱织布做衣物,负责游击队的后勤保障。“那年冬天特别寒冷,我们只有单衣穿,经常还吃不饱肚子,处境很是艰难。”她回忆道。

  面对面聆听“偶像”的故事,任怡被打动了,不禁问道:“您那时候害怕吗?”

  周玉香的回答意味深长:“我妈妈说,你要是牺牲了,我女儿都没有了,而且你这么跟着奔走,你10岁儿子也很危险!我告诉我妈妈,大家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就算不在了,我的孩子也会有天下人做母亲。我们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

  周玉香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坐过牢、打过仗,遇到过工作上巨大的挑战,也面对过婚姻的变故和重组,但她一次次顶住压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妇女工作者,还把两位儿子拉扯大,培养成才。“是什么让您坚持了下来?”对这个提问,周玉香说:“我心中有信念,坚定的信念让我不畏艰难。”

  周玉香年轻时期和家人的合影(右一周玉香)。

  寻找答案

  任怡在信中写道:“我刚从事工作的时候,也曾踌躇满志,想做好妇女群众的‘贴心人’……可是现实是,我们常常走得进妇女群众的家门,却走不入她们的‘心门’,她们真正的需求与困难常常囿于现实问题,不愿与我们讲诉,我们也常不知如何问起。”

  带着这个困惑,任怡向老前辈“取经”。周玉香用两件往事作答。

  周玉香老人回忆当年的故事。

  一件事发生在1954年,周玉香在文成县樟台乡工作期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发展生产,努力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最终,樟台乡农副产业丰收,经济面貌大为改善。群众多次跟她说,感谢党给人民办实事。

  另一件事发生在1958年至1960期间。任玉香在瑞安县任妇联主任。当时正值吃粮困难,人民群众埋怨连连。周玉香带头组织起一支“花木兰”生产队,发动妇女劳动力参与生产,积极自救。她颇为自豪地说:“有男同志说,女同志不行,种的番薯只会像红枣那么点点大。我们不服气,便埋头苦干,干给大家看!后来我们种番薯种出了大丰收!”

  周玉香告诉任怡,这两件事背后,有两个走入妇女群众“心门”的“秘诀”。第一个,就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那时候我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插秧我会,种番薯我也会。”她说,要动员妇女干,首先自己要干得好。她那一手干农活的好功夫让很多妇女都感慨,“连我们妇联主任都这么拼,大家就都跟着干吧!”

  第二个“秘诀”是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交朋友。在文成期间,周玉香和妇女群众好得跟亲姐妹一样,白天一起吃饭,晚上一起睡觉。“文成有妇女孩子病了,我们自己掏钱给她们用。”那些年,周玉香交了一大堆妇女朋友。大家有困难有心事都会和她讲,一位潘大姐跟她交了60多年的好朋友,如今这位“大姐”80多岁了,还常与周玉香一家走动。周玉香的小儿子林碧说,记忆中母亲就经常被老姐妹叫走“解决问题”,还时不时招待好多老姐妹在家中吃饭。

  听了这番话,任怡感慨万千:周玉香老人年岁已大,回答问题时,常常很吃力,但谈起妇女工作的两个秘诀,却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可见群众意识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当历史拨云见雾,我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信仰的力量。”

  这次“对话”的最后,周玉香说出一个朴实的心愿:“我对年轻人期望很大。我们感觉你们年轻有为,有文化、有知识,工作会干得更好。但更要有群众意识!你们要多做工作,多做贡献,更是要多到老百姓家里走一走,交朋友,这样工作才能做好。我们才能放心!”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欧阳潇 缪眎眎 叶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