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红色百年 | 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1937年)
2021-07-11 15:50:00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当时,浙江国共关系比较融洽,浙南党的活动由秘密转向半公开状态,党组织在群众中政治威信空前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情绪甚为高涨。中共瑞平县委在有利的形势下,不失时机地发展党员,恢复和建立了一批党支部。在1938年春至1939年5月间,县委吸收了大批先进的工农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培养与提拔了大批干部,建立和充实了基层领导机构,加强了基层党的领导力量。这些为平阳抗日救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领导基础。

  抗战初期,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浙南特委非常关心平阳抗日救亡工作,特别对鳌江青年的抗日宣传工作,先后派杨进、吴毓、胡景瑊前往鳌江,与王栻等进步青年联系,酝酿建立统一的青年抗日救亡团体,全面开展救亡活动。1937年11月,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在鳌江镇王家祠堂成立,选举王栻、梅康、吴景荣、刘昌汉、宋超杰、项经川、杨进、王扬西、翁奇玉、杜贤宏、温瑜、王载竑等15人为理事会干事,范德周为总干事(后为王栻)。青年抗日救亡团名义上是平阳县抗敌后援会所属组织,实际上由中共平阳县委和鳌江地下党组织领导。救亡团成立后,发展相当迅速,团员人数不久即有2600多人,下设各地18个分团。

  救亡团组织了新生剧团,在鳌江、江南、万全、北港等地演出,受到各地群众热烈欢迎。同时,组织人员到鳌江、县城等地,利用民间戏台演唱救亡歌曲,以歌声唤醒群众的民族觉悟。救亡团还经常在鳌江街头举行抗日演讲,宣传团结抗日。

  救亡团在创办《战报》的同时,提议创办中学,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校名仿照清华、北大、南开3所大学在长沙合办临时大学的先例,取名平阳临时中学。临中于1938年春开学,其校长、教导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和许多教师均系清华、燕京等大学研究生、毕业生,朝气蓬勃。全校招生120多人,成为平阳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平阳临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抗日救亡,于1939年1月被国民党顽固派勒令停办。学校被迫停办后,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原参加临中“烽火剧团”的阮世炯、金冶、许布洛、方严娟、周晓霞、项文格、周月香、陈枚等,会同社会青年周丽霞、胡玉翠等14人,由新四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黄耕夫介绍前往皖南,参加了新四军。

  在全县青年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广大妇女儿童也积极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城区、鳌江、北港的妇女分别成立了妇女会、妇女救亡团、妇女团、妇女工作团、妇女联谊会等组织,鳌江中心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立了儿童抗日救亡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抗日活动。中共平阳县委和基层党组织通过对这些抗日救亡团体的领导,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开展。

  为充分发挥抗日救亡团体的作用,中共平阳县委还加强了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把持的农会组织的领导,分别指派党员和农民抗日自卫骨干参加这些农会,充实其抗日救亡内容,使其变为共产党领导的农会。与此同时,山门、东屿、高墩和鹤溪的农民抗日自卫队,也利用国民党《战时合作社条例》,开办了战时消费合作社。合作社面向农村,为广大群众办实事,使农民得到实惠,深受群众欢迎。

  1938年3月,根据省政府《浙江省战时各县政治工作队组织通则》,平阳县成立了由县长领导的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中共平阳县委派共产党员和抗日救亡团体骨干参加县政工队。共产党员王扬西、梅康、林乃荣、金廷辅等在政工队中成立了党小组,直属中共浙南特委领导。王扬西还被推举为副队长。政工队员深入农村基层,宣传抗战形势和抗日主张,认真贯彻执行战时政府法令,在打击奸商漏海资敌、惩治贪官污吏和减租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月,中共平阳县委建立鳌江支部,梅康任支部书记。在鳌江支部的领导下,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在鳌江两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热潮,激励了各界青年的抗日救国热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是年夏秋间,救亡团还专门成立了青年军训队,为支援前方抗战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