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红色百年 | “文化大革命”时期平阳的政治经济(1966年)
2021-07-11 13:48:00

桥墩水库建设

  1966年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6月14日,平中学生炮轰校党支部,揭开平阳县“文化大革命”序幕。各地成立红卫兵组织,破“四旧”,大串联,建立“造反”战斗队。

  1967年1月,在上海夺权风暴带动下,平阳的造反派开始向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发起攻击,对县委、县政府实行夺权,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陷入瘫痪状况。2月,县人武部奉令“支左”,两大造反派之间矛盾升级,发生武斗。随后,解放军驻南麂部队进驻县城。至1968年12月28日,经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主任冯明才。至1969年9月,全县13个区、137个公社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县机关部门也都成立革委会。公检法机关被砸烂以后,1968年6月一度实行军管,12月被撤销,由县革委会设立人民保卫组行使公检法职能。

  1968年10月中旬,按照毛泽东主席有关“吐故纳新”的指示和整党建党“五十字纲领”,全省掀起整党建党运动。1969年9月5日,县革委会成立党的核心小组,行使县委职权。1970年7月,各区、公社党的核心小组普遍建立,大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全部恢复。1971年初,县机关党委会、各科局党支部、农村大队支部相继恢复活动。至11月底,全县先后建立基层党委135个,建立党支部1747个,发展新党员878人。是年7月15至18日,中共平阳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冯明才为县委书记。

  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后,省委调整了平阳县委领导班子。在“批林整风”过程中,县委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领导普遍进行调整,原来靠造反起家而进入领导班子的帮派分子基本被清理。1974年初,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受到抑制的造反派自封为“反潮流”,鼓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反对县委“算历史老账”,冲击县委,占领办公楼,再次进行夺权。各级“批林批孔”领导小组相继建立,掌握党政大权,凌驾于各级党委之上。

  从1969年9月整党建党工作铺开。到1971年底,平阳曾突击发展党员1114名。1972年11月,省委发出《关于立即停止发展新党员中的一些错误做法的通知》,批评当时平阳县在发展新党员时,不坚持党员条件,“飞过海”入党,限期突击发展党员大搞纳亲纳派的错误做法。在“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后,“双突”又死灰复燃,全县1146名所谓“反潮流战士”突击入党。1974年4月,撤销县委办公室、县革委办公室,恢复县革委会办事组及各局革委会,推翻了“批林整风”期间组建的党政机关办事机构,一些领导干部重新被打倒,突击入党的一部分人进了领导班子。

  “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在困境中曲折发展。社队企业发展较快。地方国营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化工、水泥、酿酒、纺织等国营企业建成投产。农业在徘徊中前进,农田水利和交通建设得以发展。对于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坚决抵制。1975年初,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开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对各方面工作开展整顿。4月,根据省委指示精神,平阳县委撤销了凌驾县委之上的“批林批孔”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8月,召开县委工作会议,对在“批林批孔”运动期间突击发展的党员,要求必须重新履行入党手续;对于突击提拔的干部,一律回原单位安置。

  1975年11月下旬,开始“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全县层层掀起揪“走资派”。至7月中旬,县机关及各单位召开批斗大会62场,先后受批斗干部270人。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搞了十年,人心思定,党内和社会上对“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都有抵制。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23日,县委召开万人大会,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