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红色百年 | 平阳获批“革命老根据地县”(1988年)
平阳史志2021-07-11 12:59:00

  平阳是革命的热土,红色的故园。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阳县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民房2160间,被抓捕坐牢5000多人。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牺牲3000多人,其中在册烈士1200多人,三打平阳城红十三军农民赤卫队牺牲192人,无辜群众被杀200多人,中共浙南委员会1931至1936年牺牲157人,平阳籍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牺牲109人,抗日阵亡520人,山门西山村牺牲18人,平瑞边闹荒斗争牺牲58人,北港党员群众被杀抛入水头万人坑48人,梅溪磨石坑等地党员牺牲52人,1942年2月25日至5月底,张韶舞自供,调集全县武装对共产党进行“清乡会剿”,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三个多月,杀害革命群众150余名。1942年,日寇第二次入侵温州时,张韶舞仓皇逃命,在他逃离县城之前,下令刽子手架起两挺机关枪,扫射城西红龙殿监狱,当场枪杀狱内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35人,钱库惨案被张韶舞调集部队枪杀900人,其中杀头100多人,在平阳县仓晒谷场举办人头展览,真是惨无人道,血债累累。

  平阳牺牲的革命烈士中的,有突出贡献的如郑海啸家中“一门三烈”:其妻金澄梅,其弟郑志荫,其女“浙南刘胡兰——郑明德”。白希曾家“一门三烈”:其父白正切,大哥白俊侯,二哥白希拾,确是典范。平阳县烈士中有9名特别著名人物:叶廷鹏、王国桢、林心平、周饮冰、郑明德、吴毓、朱程、林瑞清、洪汝兰等的英勇事迹,编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作为全党学习的光辉典范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平阳县委于1950年开始追认革命烈士工作,并对烈士家属、因公牺牲、病故现役军人、人民警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参战民兵、民工等家属进行慰问。同年3月提出拥军优属工作意见:组织代耕;对有困难的烈军属,发动社会救济;减免农业税;发放优抚款;帮助修建被敌人烧毁的老区人民的房屋;帮助烈军属开展生产自救。

  1956年修建平阳革命烈士公墓。烈士公墓位于县城坡南汇头,占地1485平方米,安葬叶廷鹏、游馥、吴毓等226位烈士。1957年修建山门烈士墓,安葬林瑞清、曾仲玉等23位烈士。1960年修建马站烈士墓,安葬王国桢等43位烈士。1961年平阳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开馆。

  1986年2月15日,市民政局批复同意平阳县凤巢、山门、凤卧、睦源、麻步、龙尾、联山、练川、梅溪、万全、象山、西湾等39个乡(镇)为革命老根据地乡,老区村446个。根据民政部发〔1979〕30号、财政部发〔1979〕85号文件精神,省政府于1988年5月13日批准平阳县为革命老根据地县。省民政厅于1991年批准山门镇等40个乡镇为老区乡镇,占全县总乡镇的62.5%,占全县总人口的59.1%,占全县总面积的64.2%。1992年5月,全县乡镇区划调整,实行撤区扩镇并乡,原来的64个乡镇调整为34个乡镇,其中16个镇、17个乡和1个民族自治乡,原划定的革命老区乡镇也发生了变化。11月,省民政厅通知重新认定革命老区乡镇。1993年2月,省民政厅发文认定顺溪镇、南雁镇、山门镇、凤卧镇、腾蛟镇、麻步镇、鳌江镇、宋桥镇、郑楼镇、榆垟镇、鹤溪镇、水头镇、吴垟乡、维新乡、怀溪乡、南湖乡、朝阳乡、龙尾乡、凤巢乡、桃源乡、梅溪乡、梅源乡、西湾乡、青街畲族乡、晓坑乡、闹村乡等26个乡镇为革命老区乡镇。

  2000年4月,县政府批准昆阳镇雾洋下村为土地革命时期革命老根据地村。全县的老区村由1988年的446个增加至447个。其后,行政区划又经过调整,老区村又有变化,原有的447个老区村被整合在303个行政村(居)中,称之为“老区村所在地行政村(居)”。

  解放6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5年来,平阳历届党委、政府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精神和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使老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