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延承军人精神,实现强军梦想。

在建军93周年之际,温州新闻网联合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我们的朗读课·致敬温州退役军人》专题,用音频讲述老中青三代人的革命故事。

在故事中感动,在感动中收获,让军人精神久久萦绕在我们之间。

杨胜义:一家三代吹响号角

2020-08-21 07:47:00

  杨胜义,1925年出生于四川省秀山县(现属重庆市)。

  1939年参加秀山县抗日志愿兵团,抗战当中先后在七十二军所属野补一团、七十二军新编十五师当号兵,参加过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

  解放战争中,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多次立功,后在温州军分区离休。

  有人说,每一位抗战老兵都是一段历史和传奇,是一个民族拒绝遗忘的证词。杨胜义,这个从长沙会战一直打到渡江战役的四川籍司号兵,堪称一部抗战历史的“活字典”,他见证的历史,我们难以想象,他经历的战火,足以让人震撼。

  这位经历过四次长沙会战以及常德会战、淮海、渡江等战役的老兵,如今举手投足间只是平静和从容。忆往昔,一声声冲锋号的旋律似乎还在耳边激荡,老人口里轻轻吟唱,用声音讲述那段与号角相伴的峥嵘岁月。

  一段与号角相伴的峥嵘岁月老兵不怕死亡,就怕被遗忘

  70多年前,每当夜深人静,部队宿舍一盏微弱的桐油灯下,来自四川省秀山县的热血青年杨胜义会一边轻轻擦拭小号,一边哼着四川小调。

  杨胜义自幼家境贫寒,父母早亡。家中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最小。流浪街头,食不果腹,“天为被,地当床”的窘迫生活是他童年的写照。1939年,在那个全民族精诚团结、誓死抵抗日寇的年代,杨胜义报名参加了秀山县抗日志愿兵团。那一年,他14岁。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保卫祖国的概念都很模糊。”杨胜义笑着说,最初入伍是为了每月八块大洋的军饷,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你不知道,我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时候有多激动,终于能穿一件完整的衣服了,像个人样了。”同年,杨胜义所在志愿兵团被编入七十二军野补一团,杨胜义成了一名号兵,他的任务就是跟在连长身边听从指挥“发号施令”。

  起床号、敬礼号、休操号、吃饭号、冲锋号、熄灯号……看似一把简单的小号,要根据不同情况吹出不同的号子,调子轻重、高低都有所不同。

  “最带劲的是冲锋号,‘哒哒滴、哒哒滴……’对,就是和现在电视剧里一样的。”抗战时期,杨胜义就这样吹着军号,经历了一次次惨烈的战役,包括四次长沙会战和常德会战,他的腿部、肩膀更是曾两度负伤。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他从懵懂的少年长成了热血青年。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爆发,此时杨胜义在七十二军新编十五师中当号兵,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从江西省修水长途奔袭五百余里紧急驰援湖南常德。在那场8000多人上阵,最终只存活了300余人的常德会战中,杨胜义第一次吹响了冲锋号,跟着部队冲锋陷阵。

  抗战胜利后,杨胜义放下军号端起枪,又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淮海、渡江等战役,1948年,参加济南战役时火线入党,多次立功。2015年杨胜义被中央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去年9月,杨胜义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老兵不怕死亡,就怕被遗忘”,杨胜义说,“当了一辈子的军人,我希望能去北京看一眼大阅兵。”

  一封沉甸甸的“红色”家书父辈的光荣与苦难,像血脉一样传承

  全国解放后,因为组织上的安排,杨胜义来到了温州,分配到温州军分区。

  杨胜义膝下两子一女。1970年,杨胜义的大儿子杨伟光,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了海军航空兵第一师的一名军人。那一年,他也是14岁。杨伟光在部队服役5年,经常收到父亲的亲笔家书。每封家信除了嘘寒问暖,多是谆谆教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人民服务。”这两句话父亲几乎每封信里都会写到,这也成了对杨伟光影响最大的两句话。

  解放后,杨胜义曾在玉环、温州等地人武部和温州军分区工作。虽然上世纪80年代初已离休,但杨伟光说,“父亲告诉我,气魄是军人的魂。这份精气神,不能丢。”

  2009年,杨胜义的次孙杨中天为了延续家族的光荣与梦想,也踏上了军人之路,加入了北京空军部队。杨中天说,这一切,都是因为爷爷,他是我的偶像。杨中天从小就听爷爷讲战争故事,爷爷爱学习、肯吃苦的精神正是自己这代人所缺乏的,因此,每当自己在军校遇到困难时,就会想起爷爷写给大伯的那封家书,想起爷爷的叮嘱:‘在部队好好干,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团结同志。’”

  自己是军人,儿子参军,孙儿当兵,祖孙三代的军旅接力是老人最大的宽慰。“风雨不动是军旗,永远不变是军魂。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一颗进取奉献的心,保持军人家庭的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40多年前,杨胜义给刚入伍的儿子杨伟光的第一封家书已成为杨家第三代杨中天当兵生涯中牢记不忘的训导。

  “没有雪,也就不会有脚印。”记忆是有力量的。曾经,父辈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荣耀,如今,流淌在后人身体里的忠勇血脉和精神,将成为指引前进的号角。

监制:金道汉|编辑: 范呈祥